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九章为天地立命我何错之有
第(3/3)页
书恒向皇帝上书,阐述改革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他提出设立公立学堂,选拔优秀教师,不论出身,让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皇帝对此颇为赞赏,批准了何书恒的提议,并任命他负责教育改革相关事宜。
消息传出,世家大族们再次坐不住了。他们深知,一旦教育改革成功,寒门子弟崛起,将严重冲击他们的特权地位。于是,一场针对教育改革的抵制行动悄然展开。
京城中最负盛名的学府 —— 文渊书院,一直是世家子弟的摇篮。书院院长郑崇儒,乃世家大族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联合其他世家势力,率先对教育改革发难。郑崇儒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称公立学堂会扰乱教育秩序,降低学术标准,还会让寒门子弟滋生不切实际的野心,威胁北唐的稳定。一些受世家影响的官员也随声附和,对何书恒的改革计划提出诸多质疑。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何书恒据理力争。他指出,教育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只有让更多人接受教育,北唐才能广纳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世家大族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暗中使绊子,阻挠公立学堂的筹备工作。
在筹备公立学堂的过程中,何书恒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原本朝廷拨下的款项,在层层下发过程中,被一些地方官员和世家势力截留。何书恒四处奔走,试图筹集资金,可许多商贾因惧怕世家报复,都对他避之不及。
与此同时,世家大族还散布谣言,称公立学堂的教育质量低下,学不到真本事,误导百姓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一时间,百姓们对公立学堂的态度变得犹豫不决,这让何书恒倍感压力。
何书恒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深入民间,向百姓们耐心解释教育改革的意义。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寒门子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逐渐赢得了部分百姓的信任。一些有识之士也站出来,为何书恒的改革计划提供支持。
为解决资金问题,何书恒决定向皇帝再次上书,如实汇报资金被截留的情况,并请求皇帝严惩腐败官员。皇帝得知后,雷霆震怒,下令彻查此事。经过一番调查,一批涉案官员被严惩,被截留的资金也陆续追回。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第一所公立学堂终于在京城郊外建成。何书恒亲自挑选教师,制定教学大纲。他不仅注重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引入了一些实用的技艺课程,如算术、农艺等,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学那天,许多寒门子弟满怀期待地来到学堂。看着孩子们眼中的希望之光,何书恒深感欣慰。然而,世家大族们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暗中指使一些人在学堂附近闹事,干扰教学秩序。还买通了个别教师,企图在学堂内部制造混乱。
何书恒察觉到这些阴谋后,加强了学堂的安保措施,并对教师队伍进行了严格审查。他揪出了那些被收买的教师,对闹事者也依法进行了惩处。在何书恒的努力下,学堂逐渐步入正轨,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努力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立学堂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为百姓做事;有的投身于各行各业,用所学知识推动北唐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百姓们对何书恒的赞誉之声也越来越高。
但世家大族们仍不甘心失败,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他们企图通过操纵科举,打压公立学堂出身的学生,维护世家子弟的优势地位。何书恒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科举关乎国家选拔人才的公正,绝不能被世家大族破坏。
何书恒秘密收集世家大族操纵科举的证据,同时向皇帝建议加强科举考试的监管力度。他提出采用糊名法,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避免考官徇私舞弊。皇帝采纳了何书恒的建议,并派他负责科举考试的监察工作。
科举考试当天,何书恒带领监察人员,对考场进行了严密的巡查。在考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世家子弟作弊的迹象。何书恒当机立断,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掌握了世家大族操纵科举的铁证。
何书恒将证据呈递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怒,对参与舞弊的世家子弟和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此次科举考试,公立学堂出身的学生凭借扎实的学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教育改革的正确性。
教育改革在何书恒的坚持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北唐的教育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何书恒深知,这只是 “为天地立命” 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将继续为北唐百姓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