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九章人生的过场
第(1/3)页
在北唐那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岁月的洪流无声地奔腾着,冲刷出无数人的人生轨迹,而李达康,这位在北唐颇具传奇色彩的老者,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奋斗、挣扎、荣耀与沧桑,见证着北唐的兴衰变迁,也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过场。
李达康出生于北唐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北唐时常遭受外敌侵扰,内部又因各势力纷争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家中虽贫寒,但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识字。小小的李达康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堂里,他总是最勤奋刻苦的那个,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诵读经典,夜晚伴着微弱的烛光研习文章,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凭借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在学业上进步飞速,早早便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了众人眼中有望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之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在李达康即将参加科举,踏上仕途的关键时刻,家中突遭变故。父亲因一场意外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看着日益憔悴的母亲和负债累累的家,李达康心中满是无奈与痛苦。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回到家中,挑起了生活的大梁。
那段日子,是李达康人生中最为灰暗的时光。他每日天不亮便下地劳作,从播种、浇水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只为能多收获一些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农闲时,他又四处寻找零工,凭借着自己读过书、识字的优势,帮着一些商家记账、抄写文书,换取微薄的报酬。尽管生活艰辛,但李达康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深知,自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必须坚强地支撑下去。
在艰苦的生活磨砺中,李达康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抹亮色,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阿珍。阿珍是邻村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看中了李达康的坚韧与担当,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婚后,阿珍与李达康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阿珍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达康能够安心在外劳作,而李达康也对阿珍疼爱有加,两人的感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唐的局势逐渐稳定,经济也开始复苏。李达康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开始涉足商业领域。他从最开始的小本生意做起,贩卖一些农产品和生活用品,由于他诚实守信、经营有方,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他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涉足木材、丝绸等多个行业,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北唐的商业界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一位颇具实力的商人。
然而,李达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北唐的繁荣不能仅仅依靠商业,还需要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于是,他决定投身公益事业,为北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出资修建学校,聘请名师授课,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支持文化创作,资助了许多文人墨客,推动了北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他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在灾荒之年,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在北唐的边陲,有一座名为清平的小县。此地山川秀丽,本应是百姓安居乐业之所,然而近来却阴云密布,危机四伏。
李达康,这位在北唐商界德高望重,又满怀悲悯济世之心的老者,听闻清平县之事,忧心忡忡,决定亲赴此地。他一路车马劳顿,穿越崎岖山路,终于踏入清平县境。只见道路两旁,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不见往日农忙时的生机。偶有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李达康来到县衙,只见县衙大门紧闭,门口冷冷清清,与往日县衙的威严热闹大相径庭。他上前叩门,许久,才有一个睡眼惺忪的衙役打开门,不耐烦地问道:“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李达康拱手道:“烦请通禀县令大人,北唐李达康求见。” 衙役一听 “李达康” 三字,瞬间瞪大了眼睛,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起来,忙不迭地请李达康进去,一路小跑着去通报。
此时,县令赵文正正坐在书房,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桌上堆满了公文,皆是关于县里灾情、民生的棘手之事。听闻李达康求见,他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一丝惊喜,赶忙整了整衣冠,快步迎了出去。
“李老先生,您怎么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赵文正满脸热情地将李达康迎进书房,亲自奉上茶水。李达康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县令,只见他面容憔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