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六章(二)此刘邦非彼刘邦
第(1/3)页
在北唐的历史长河中,陈县县令刘邦的名字,虽远不及那位开创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那般如雷贯耳,却也在陈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别样的传奇。他与那位汉朝开国皇帝同名同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北唐复杂的政治局势与社会百态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初临陈县 北唐,一个处于多事之秋的国度。边境时常受到外敌侵扰,国内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矛盾丛生。陈县,地处北唐腹地,是交通要道与商业重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邦,这位年纪轻轻却已在官场略有声名的官员,被一纸任命文书,推到了陈县县令的位置上。 当刘邦带着寥寥几个随从,风尘仆仆地踏入陈县县衙时,迎接他的并非热烈的欢迎仪式,而是县衙内弥漫着的一股慵懒与敷衍的气息。师爷李福,一个在陈县官场浸淫多年的老油条,带着一众衙役,不咸不淡地行了个礼。刘邦心中明白,自己这个外来的县令,想要在陈县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刘邦没有急于整顿县衙,而是身着便服,带着一个贴身小厮,开始在陈县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看到了繁华集市上商贩们的笑脸,却也注意到了他们眼神中偶尔闪过的忧虑;他走进了贫民窟,目睹了百姓们生活的困苦。在一间破旧的茶馆里,刘邦听到了百姓们对前任县令的抱怨,对繁重赋税的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叹息。这些声音,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击在刘邦的心上。 回到县衙后,刘邦立刻召集县衙上下,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他要减轻赋税,整治治安,兴修水利,改善民生。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便引来了师爷李福的一阵冷笑。“大人,这陈县的情况,可不是您想的那么简单。这赋税,关乎上头的利益;这治安,牵扯到各方势力。您这刚来,就想动这些,怕是……” 李福话虽未说完,但其中的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刘邦面色一沉,“我既然身为陈县县令,便要为陈县百姓负责。这县衙,是为百姓办事的地方,不是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今日起,若有谁再阳奉阴违,休怪我无情!” 刘邦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在场的衙役们心中一凛,而李福则暗自咬牙,心中盘算着如何应对这个 “愣头青” 县令。 赋税风波。 刘邦深知,减轻赋税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步。他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与核算,决定将陈县的赋税降低两成。这一决定,在陈县百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百姓们欢呼雀跃,对这位新县令充满了感激。然而,刘邦没想到的是,这一举措,却触动了陈县一些权贵的利益。 陈县有个大户名叫王财,家中良田千顷,生意遍布北唐各地。他靠着与前任县令勾结,在赋税上做了不少手脚,积累了巨额财富。刘邦的赋税改革,让他损失惨重。王财联合了其他几家大户,来到县衙,要求刘邦收回成命。 “刘大人,您这赋税一降,我们这些商家可怎么活啊?这生意本就难做,您再这么一搞,我们怕是要破产了!” 王财哭丧着脸说道。 刘邦冷笑一声,“王员外,您家大业大,这两成赋税对您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倒是那些普通百姓,赋税一轻,便能多些温饱。我身为县令,自然要以百姓为重。” 王财见软的不行,便脸色一沉,“刘大人,您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这陈县,可不是您一个人说了算。您若再固执己见,怕是日后的日子不好过。” 刘邦毫不畏惧,“王员外,我既然敢做,就不怕。若你们觉得赋税不公,可以去京城告御状。但在这陈县,我说了算!” 王财等人见刘邦态度坚决,只得悻悻离去。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久之后,刘邦便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公文,要求他对陈县赋税改革一事做出解释。刘邦心中明白,这定是王财等人在背后搞的鬼。他没有慌乱,而是将陈县百姓的生活状况,赋税改革的必要性,详细地写在了公文之中,呈递给了京城。同时,他还发动陈县百姓,联名上书,表达对赋税改革的支持。 在北唐的陈县,有一片叫陈塘的区域,这里鱼龙混杂,是整个县城治安最让人头疼的地方。而在陈塘的市井街巷中,活跃着一群泼皮无赖,为首的名叫张霸。这张霸长得五大三粗,满脸横肉,平日里带着几个手下,在陈塘一带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刘邦担任陈县县令后,对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