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五章民心所向我心安之
第(2/3)页
” 八个朱砂字忽明忽暗。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喃喃道:“夫子,学生并非要与您作对,只是这天下,不该是您记忆里的模样了。”
第二日早朝,肖书泊带来了十位翰林学士联名奏折。奏折中引经据典,将李近春的盐政改制批得体无完肤。“自管仲相齐设盐官,历代皆遵此道。三王爷所谓‘薄利多销’,不过是书生之见!” 肖书泊言辞犀利,眼中闪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李近春却不慌不忙,命侍卫抬上三个木箱。箱盖掀开,满屋皆是白花花的盐粒,却又各不相同:第一箱是晶莹剔透的优质官盐,第二箱掺着沙土,第三箱竟混着碎石。“诸位请看,这是百姓能买到的三种盐。” 他抓起第三箱的 “盐”,任由碎石从指缝间滑落,“官盐太贵,私盐太假,百姓只能在生死边缘挣扎。”
一位御史忍不住开口:“即便如此,改制风险太大......”“风险?” 李近春打断他的话,“比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状还大吗?比边疆将士因欠饷哗变还大吗?”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肖书泊身上,“太傅总说祖宗之法不可废,可祖宗若泉下有知,见百姓受苦,难道不会让我们变则通,通则久吗?”
肖书泊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话来。晨光穿透重重宫阙,将李近春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这一刻,他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雪夜,少年李近春捧着《盐铁论》问他:“夫子,若治国之策害了百姓,还能称之为良策吗?” 当时他只当是孩童天真,如今想来,原来这颗为民请命的种子,早已深深种下。
“陛下,老臣......” 肖书泊声音沙哑,“老臣愿辞去太傅之职,告老还乡。”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李近春更是心头一颤,正要上前劝阻,却见肖书泊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目光里有遗憾,有释然,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皇帝叹了口气:“太傅忠心耿耿数十载,朕岂会让你就此离去?这样吧,盐政改制之事,由三王爷与太傅共同督办,务必让新政利民利国。”
退朝后,李近春在御花园追上肖书泊。老臣拄着拐杖,在海棠树下缓缓转身。“当年教你读‘治民之道,务在安之’,” 肖书泊轻抚树干,“如今看来,老臣确实是老了。”
李近春单膝跪地,恭恭敬敬磕了个头:“学生永远是您的学生。这盐政改制,还望夫子多多指教。”
肖书泊伸手将他扶起,白发在风中飘动:“明日来我府上,咱们再好好议一议这‘变’与‘不变’。”
夕阳西下,余晖将两人的身影叠在一起。御花园的海棠开得正盛,花香混着咸涩的风,仿佛预示着这场关于民生的变革,终将迎来春天。
北风卷着细雪掠过北唐的宫墙,将飞檐上的铜铃撞出清越声响。李近春拢了拢狐裘,望着御花园里零星绽放的红梅,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 —— 那是母妃临终前塞给他的,温润的羊脂玉被岁月磨出包浆,隐隐泛着柔光。
“王爷,太子殿下请您即刻前往明德殿。” 小太监尖细的嗓音刺破寂静。李近春收回视线,深吸一口气,转身时已恢复了平日的从容。踏过汉白玉阶,厚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殿内暖炉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空气中凝结的寒意。
太子陈近秋斜倚在蟠龙椅上,金丝绣着云纹的锦袍随意垂落,手中把玩着一柄玉骨折扇:“九弟,明日春猎,你可准备好了?”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跌跌撞撞闯入:“殿下!城外流民暴动,已冲破西城门!”
李近春心头猛地一跳。这些日子,他暗中查访,已知各地灾情严重,却不想竟到了这般田地。太子脸色骤变,折扇 “啪” 地合拢:“反了他们了!传我令,命禁军即刻镇压!”
“且慢!” 李近春上前一步,“皇兄,流民暴动,实乃饥寒所迫。若一味镇压,恐失民心。不如先开仓放粮,安抚百姓。”
“开仓放粮?” 太子冷笑,“如今国库空虚,哪有多余的粮食?九弟莫不是读圣贤书读傻了?” 他眼神阴鸷,“再说,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