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章 东瀛国灭
第(2/3)页
者,认为应与北唐谈判,割地赔款,以求暂时之安宁,日后再图复兴。但众人心中皆明白,北唐此次出兵,志在彻底征服东瀛,求和之路,恐难行通。 东沪天皇心中犹豫不决,一方面,他畏惧战争带来的毁灭与死亡,担心自己的皇位乃至性命不保;另一方面,他又受限于皇室之尊严与传统观念,认为投降乃奇耻大辱,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在这混乱之际,城外北唐大军的包围圈愈发收紧,每日攻城之攻势愈发猛烈。东瀛守军虽拼死抵抗,但在北唐大军的强大攻势下,亦是伤亡惨重,渐渐难以支撑。 随着战争的持续,东瀛国内之形势愈发危急。粮草短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陷入绝境。街头巷尾,饿殍遍地,哭声震天。军队亦因缺乏补给,战斗力锐减,逃兵现象屡见不鲜。 东沪天皇见此惨状,心中终于有所动摇。他秘密召集了几位亲信大臣,商讨最后的对策。此时,一位名叫藤原次郎的大臣进言道:“陛下,如今之局势,已非人力所能挽回。北唐之强大,远超我等之想象。若继续抵抗,唯有亡国灭种之结局。为今之计,唯有向北唐投诚,或可保我东瀛百姓之性命,亦能为皇室留下一丝血脉传承。” 东沪天皇听闻此言,心中痛苦万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无奈地说道:“罢了罢了,事已至此,也唯有如此了。” 于是,东沪天皇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北唐军营,向王中岳表达投诚之意。使者带着天皇的亲笔书信与象征皇权的信物,小心翼翼地穿过战场,来到了北唐军营前。 王中岳在大帐中接见了东瀛使者。使者恭敬地呈上东沪天皇的书信,王中岳展开书信,只见上面写着天皇谦卑之词,表达了对北唐之敬畏,以及愿意举国投降,只求北唐能饶过东瀛百姓性命,保留皇室一丝血脉传承。 王中岳看完书信,冷笑一声,心中明白这是东瀛的缓兵之计。但他亦深知,若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东瀛,自是上策。于是,他决定与东瀛使者进行谈判,以探其虚实。 谈判桌上,气氛紧张而压抑。王中岳面沉似水,目光如炬,直视着东瀛使者,说道:“你家天皇既有投诚之意,那便需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首先,东瀛军队必须立即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其次,所有藩国必须归顺北唐,听从我北唐之号令;再者,东瀛需向北唐进贡大量财物、珍宝,以弥补此次战争给我北唐带来之损失。” 东瀛使者闻言,心中暗暗叫苦,但亦不敢反驳,只得唯唯诺诺地应承下来,表示回去后定将王中岳的条件转达给天皇,请求天皇定夺。 使者回到东瀛国都后,将谈判情况如实禀报给了东沪天皇。天皇听后,脸色苍白,瘫坐在椅子上。他深知,这些条件无疑是将东瀛置于万劫不复之地,但如今已无他路可选。 正当天皇准备接受这些条件时,突然有密探来报,称在皇宫内发现了一些大臣与北唐暗中勾结的证据,这些大臣企图在天皇投降后,借助北唐之力,谋取自己的私利,甚至有废黜天皇、取而代之的阴谋。 东瀛国内,天皇与权臣们沉迷于权力的争夺和奢靡的生活,对民间的疾苦视而不见。苛捐杂税繁重如山,百姓们终年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各地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更是让本就脆弱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军队的腐败也使得东瀛在面对北唐的军事压力时毫无抵抗之力,节节败退的战局让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唐的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积极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教导东瀛百姓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还传播了北唐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让东瀛民众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这些点滴的善意和帮助,如同星星之火,在东瀛百姓的心中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随着北唐军队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东瀛民众开始意识到,只有推翻现有的腐朽统治,迎接北唐的到来,才有可能摆脱眼前的困境,迎来新的生机。于是,一场由民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在东瀛各地悄然兴起。他们秘密联络,互相传递着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北唐的期待,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东瀛国的一座重要城池 —— 江户城,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城中的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高呼着 “迎接北唐,推翻暴政” 的口号,向着城门涌去。守卫城门的士兵们原本就对国内的局势深感不满,面对汹涌而来的民众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