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 要进入乱世了吗?
第(1/3)页
北唐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暴风雨前的死寂。史官陈瑞洁挺直脊梁,站在大殿中央,手中紧握着记录朝堂诸事的竹简,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而在他对面,一众官员或面带愠色,或神情不屑,一场唇枪舌语一触即发。 事情的起因是近期对边疆战事的处理策略。北唐边疆屡遭邻国侵扰,烽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朝堂之上对于是该重兵防御还是主动出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镇远大将军为首的武官派力主即刻集结大军,挥师北上,给敌军以沉重打击,他们认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彰显北唐的国威,让敌人不敢小觑,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疆危机。 “我等将士皆枕戈待旦,只待陛下一声令下,便可踏平敌寇!如今边疆百姓受苦,若一味防守,何时是个头?我北唐之军威何在?” 镇远大将军声如洪钟,言辞间满是豪迈与急切,他的话引得武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呼声四起。 陈瑞洁却微微皱眉,他深知战争之事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决断。待呼声稍歇,他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将军所言虽勇,然却未考虑周全。如今我朝内部,粮草储备虽有,但连年天灾,各地粮仓亦需留有余粮以防万一。且军队长途奔袭,深入敌境,补给线漫长,一旦被敌军截断,大军将陷入绝境。再者,我朝新立未久,根基未稳,此时倾尽全力发动大战,倘若国内有变,如何应对?” 陈瑞洁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虽不如武官们那般气势汹汹,但句句切中要害,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众人开始思索他的话。 然而,文官们却借此机会开始发难。礼部尚书轻咳一声,不紧不慢地说道:“陈史官,你不过是一介书生,只知舞文弄墨,这行军打仗之事,你又懂得多少?莫要在这里危言耸听,扰乱军心。” 此言一出,一些文官也跟着窃窃私语,对陈瑞洁投来质疑的目光。 陈瑞洁并未被这番话激怒,他神色坦然地看向礼部尚书,答道:“尚书大人,下官虽未亲临战场,但身为史官,熟知历代兴亡之事。多少王朝因穷兵黩武而致民不聊生,最终走向覆灭。下官职责所在,便是将这利弊得失如实道来,以供陛下和各位大人参考,怎可谓之危言耸听?” 这时,户部侍郎也站了出来,愁眉苦脸地说道:“陈史官,你只说不可轻易出兵,那依你之见,这边疆百姓就该任其遭受战乱之苦吗?这军饷粮草之事,你可知道如今国库空虚,支撑一场大战谈何容易?” 陈瑞洁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掏出一份自己整理的账目清单,说道:“侍郎大人,下官查阅了历年的财税记录以及各地的田赋收成情况。虽国库不充裕,但只要合理调配,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宫廷开支,暂时停建一些大型工程,再向富户募捐一部分,当可解燃眉之急。且下官以为,当下之急并非只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应注重边疆的民生安抚,加固城防,派遣精锐小股部队扰袭敌军,使其不敢贸然深入,待我朝内部稳定,粮草充足之时,再图大举反攻,方为上策。” 这番话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官员开始微微点头,但仍有部分顽固的官员不肯罢休。吏部尚书冷笑着说:“哼,陈瑞洁,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北唐人才济济,岂会被这小小边疆之乱所难住?你如此这般怯懦之态,莫不是收了敌军的好处,故意在此阻拦朝廷的决策?”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陈瑞洁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但他很快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义正言辞地说道:“尚书大人莫要血口喷人!下官身为史官,秉持的是一颗公正之心,记录的是真实之事。我所言所行皆为北唐的江山社稷着想,怎会做出这等叛国通敌之事?大人身为吏部之首,当以选拔贤能、整肃吏治为己任,如今却在此污蔑同僚,是何道理?” 陈瑞洁的反驳让吏部尚书有些下不来台,他涨红了脸,却又不知如何回应。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丞相终于开口了:“诸位都莫要再争吵了。陈史官的话虽有几分道理,但边疆之事亦不可拖延。我看不妨双管齐下,一边按照陈史官所言,稳固内部,筹备粮草;一边由镇远大将军挑选精锐部队,对敌军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挫伤其锐气,如何?” 丞相的话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可,这场激烈的争论暂时平息了下来。陈瑞洁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妥协,未来的路还很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