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要进入乱世了吗?_天狼诀之偷天换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 要进入乱世了吗?

第(2/3)页

他望着大殿之上的皇帝,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北唐能够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找到真正的出路。  回到史馆后,陈瑞洁并未放松下来。他深知,今日在朝堂上虽然暂时说服了部分官员,但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他担心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的官员会继续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影响朝廷的决策。于是,他决定整理一份更加详细的关于边疆局势以及应对策略的奏疏呈给皇帝,希望能以自己的见解为皇帝拨开迷雾,做出正确的抉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瑞洁日夜埋首于书卷之中,查阅各种典籍资料,结合最新的边疆情报,精心撰写奏疏。他详细分析了敌军的兵力部署、作战特点、后勤补给等情况,同时对比了北唐军队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加强情报收集、培养特种作战部队、与周边友好国家结盟等。  当这份奏疏呈到皇帝面前时,皇帝起初并未太过在意。然而,随着边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皇帝想起了陈瑞洁的奏疏,再次翻阅时,不禁被其中的深刻见解所触动。于是,皇帝召集了陈瑞洁和几位重要大臣进行单独商议。  在这次商议中,陈瑞洁再次展现出他的睿智和果敢。面对皇帝的询问和大臣们的质疑,他对答如流,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的可行性。他的话语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让皇帝和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开始调整边疆的战略部署。  陈瑞洁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勇气,在这场与官员们的唇枪负语中逐渐站稳了脚跟,为北唐的边疆局势带来了一丝转机。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前路依然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他毫不退缩,因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史官的使命和对国家的责任。  `在北唐的朝堂之上,陈瑞洁默默伫立,身为史官,他手中的笔不仅记录着过往的兴衰荣辱,更在当下的风云变幻中探寻着未来的轨迹。他身形清瘦,目光却炯炯有神,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皱纹仿佛也在诉说着他多年来对世事的洞察与深思。  近来,朝堂内外的种种迹象让陈瑞洁心生忧虑。边疆的烽火频繁燃起,虽说每次都被勉强压下,但那星星之火却似有燎原之势。以往与周边诸国虽偶有龃龉,但总能在外交周旋和军事威慑下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可如今,那些游牧部落的侵扰愈发肆无忌惮,不再是小股的劫掠,而是大规模的集结进犯,甚至出现了多部落联合的迹象。陈瑞洁知道,这绝非偶然。他翻阅着过往的边报和军情记录,发现这些部落的异动与他们草原上的气候变化、资源争夺密切相关。干旱使得草场退化,牲畜大量死亡,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富庶的北唐边境,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或许正在边疆的旷野上酝酿。  而在朝堂内部,党争的阴影也在悄然蔓延。文官们以出身门第和学术流派划分阵营,为了官职的任免、政策的推行争论不休。以世家大族为首的保守派紧紧守着祖宗成法,反对任何可能触动他们既得利益的变革;而新兴的寒门士子们则渴望通过激进的改革来打破世家的垄断,一展胸中抱负。武官们也未能置身事外,在军费的分配、军队的指挥权上明争暗斗。镇远大将军手握重兵,却因与兵部尚书的矛盾,时常在军事调度上受到掣肘,导致军队的备战效率低下。陈瑞洁看到这些,心中叹息,党争误国,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在这内忧外患之际,朝廷的精力被无端消耗在这些无谓的争斗中,如何能凝聚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  经济上,曾经繁荣的商业也呈现出衰败之象。各地的商路因匪患频繁而受阻,货物运输的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商户因此破产。城市中的市场不再像往日那般熙熙攘攘,物价却在不断飞涨。农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沉重的赋税徭役让他们苦不堪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流民。陈瑞洁深入民间走访,看到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深知民心不稳将是大乱的前奏。他在笔记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百姓饥寒交迫,若不加以抚恤,恐生变乱。”  文化方面,以往北唐引以为傲的学术之风也渐渐变得浮躁。学府中,学子们不再专注于经世致用之学,而是热衷于空谈玄学,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的名声。学术的堕落使得真正能为国家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