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要进入乱世了吗?_天狼诀之偷天换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 要进入乱世了吗?

第(3/3)页

的人才日益稀缺。陈瑞洁在史馆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交流时,无不忧心忡忡地表示:“文化乃一国之根基,如今根基动摇,如何能在乱世中坚守正道、传承文明?”  陈瑞洁深知,历史的车轮往往在不经意间加速转动,而这些看似孤立的现象实则是紧密相连的环扣。边疆的军事压力、朝堂的党争、经济的凋敝和文化的衰落,如同四张正在收紧的大网,将北唐一步步拖向乱世的深渊。但他并非只是一个悲观的旁观者,身为史官,他决定要在这乱世到来之前,尽自己所能留下真实而详尽的记录,为后世提供借鉴;同时,他也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向朝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敲响警钟,希望能在这大厦将倾之际,找到一丝挽回的生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瑞洁更加频繁地出入宫廷内外,收集各方的信息。他与负责情报的官员交好,从他们那里获取关于边疆敌军部署、国内各方势力暗中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利用史官的身份,参与一些朝廷的议事会议,默默观察着官员们的言行举止和决策过程,从中分析朝廷政策的走向和潜在的危机。  一次,在讨论边疆防御策略的廷议上,保守派的官员们主张采取守势,加固城墙,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而激进派则力主主动出击,深入草原,捣毁敌军的巢穴。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却都没有提出一个全面而可行的方案。陈瑞洁在一旁听着,心中明白,这样的争论只会延误战机。他私下找到一位素有威望且较为中立的老臣,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边疆局势的详细资料呈上,其中包括敌军的兵力分布、后勤补给线以及近年来草原气候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等关键信息,并提出了一个结合防御与有限反击的策略,建议在加固关键防线的同时,派遣精锐骑兵突袭敌军的后勤补给点,以打乱其进攻节奏。老臣看后,对他的见解颇为赞赏,并在后续的廷议中参考他的建议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虽然未能完全平息党争,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边疆防御的策略。  在经济方面,陈瑞洁也试图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向朝廷上书,建议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同时整顿商业秩序,派遣军队剿灭匪患,保障商路的畅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历史上多个朝代因重视民生、发展经济而在乱世中崛起或稳固根基的案例。然而,这份上书如石沉大海,在党争激烈的朝堂中,各方势力都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这些关乎国本的长远之策。但陈瑞洁并未气馁,他转而在民间奔走,鼓励一些地方的乡绅和富户出资修缮水利设施,救济受灾的百姓,并组织学者编写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实用书籍,传授百姓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方法。  文化上,陈瑞洁在史馆中发起了一场学术复兴运动。他召集年轻的史官和学者,倡导回归经史子集的本源,研究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鼓励他们撰写务实的策论文章,探讨如何应对当下的危机。他还利用自己的藏书和人脉,邀请各地的大儒到北唐的学府讲学,传播正统的学术思想,试图在这乱世将至的氛围中重新唤起学子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愈发严峻。边疆的战争终于全面爆发,北唐的军队在初期的交锋中连连失利,国土不断沦陷。朝堂上的党争也在战争的压力下变得更加白热化,甚至出现了官员为了争权而通敌卖国的丑闻。经济崩溃的速度超出了想象,物价飞涨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多地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陈瑞洁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但他手中的笔从未停下。他详细记录着每一场战争的经过、每一次朝廷决策的失误、每一个社会乱象的细节,这些文字仿佛是他对这个乱世的控诉,也是他为后世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乱世的洪流中,陈瑞洁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他或许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但他的敏睿眼光和不懈努力,让北唐的这段历史在黑暗中闪烁着一丝人性与智慧的光芒。后世的学者们在翻开那厚重的史卷时,会看到一个史官在乱世前夕的挣扎与坚守,会从他的记录中汲取教训,明白一个国家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在无数看似微小的因素交织下走向既定的命运,而唯有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避免重蹈覆辙,驶向长治久安的彼岸。
记住手机版网址:m.piaotian55.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